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短炒.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短炒. Show all posts

2011-05-24

樓市摸貨短炒 稅務局可追利潤15%

摸貨短炒 稅局可追利潤15%
 (經濟日報)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專訊】樓市持續升溫,市場湧現炒樓及摸貨獲利個案,稅務局    表明會緊盯炒家追收利得稅,單在08/09年度已抽出1,750名炒樓無報稅    的炒家,追稅4.4億元。


有稅務專家提醒,稅局會視乎納稅人買賣物業意圖,展開追稅行動,凡屬摸貨或短期轉手均可視為炒賣,一般追收利潤15%稅款。


高通脹,薪金難追上物價,有餘錢上班族過去一年可能投資物業作收租用途,或趁物業升值沽出圖利。填報新一期報稅表時有何注意地方?


Life Insurance 






放租宜選個人入息課稅


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香港分會稅務委員會主席黃宏泰指,若有單位放租的上班族,需填報薪俸稅及物業稅,應繳稅款一般會較填報個人入息課稅為高,因個人入息課稅可扣減收租單位的供樓利息開支。


至於公司持有物業,是否可少交一點稅?他指若公司持有物業單位,日後樓宇買賣可進行公司股權轉讓,交易過程中可減少印花稅支出,而持有物業的公司,亦可扣減日常營運開支。但他強調以公司持有物業的稅率較高,利得稅為16.5%,較物業稅15%高。


稅務局早前指,08/09年度調查4,300宗懷疑炒賣物業個案,已向其中1,750名無報稅的納稅人或公司發出繳交利得稅通知,追討4.4億元稅款。


曾於稅局工作的黃宏泰謂,稅局會視乎業主的目的,決定是否涉及炒賣,其中以摸貨的目的最明顯。至於持貨多少才可避免被稅局追稅?稅務局局長朱鑫源早前稱,會根據納稅人買賣物業頻率、持有單位長短、是否摸貨、買賣物業的背景及動機而展開追稅。


父母居內地不享免稅額


除物業租金,納稅人對子女及父母免稅額仍「矇查查」。黃宏泰指,即使納稅人的配偶或其子女為內地人,非常居香港,但仍可得到有關免稅額。然而,若納稅人的父母已退休返內地生活,並非常居香港,即使納稅人仍供養父母,卻不可享有有關免稅額。


他指,上班族填寫報稅表時最常犯的問題是,報細收入、誇大支出,而經營網上生意或兼職人士亦需報稅;若涉及虛報或瞞稅的納稅人,一般會被稅局徵收罰款,嚴重可判監禁。


逾205萬名上班族及自僱人士需於6月3日(下周五)或之前交回報稅表,網上報稅可獲延期至7月4日。

2010-11-11

康怡凶宅也「瘋狂」 短炒賺54萬

康怡凶宅也「瘋狂」 短炒賺54萬
 (星島)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綜合報道)

(星島日報    報道)樓市受外圍經濟因素推動,交投氣氛火熱,市場筍盤見缺,炒家轉向「另類物業」埋手。消息指,鰂魚涌康怡花園    一個凶宅上周轉售,賣方在不足四個月內賺超過五十萬元,新買家亦「快刀斬亂麻」,再將物業加價八十多萬元,以貼市價的水平放售。市旺之下,連凶宅市道亦已「瘋狂」,有學者指出,樓市已達「水尾」,炒家唯有找尋投資成本較低的物業,希望「閃電式轉手」圖利。

新買家即加價88萬放售

市場人士透露,鰂魚涌康怡花園K座一個面積七百九十四方呎的凶宅單位,繼今年七月獲一名炒家斥資四百三十八萬元購入後,再於上周易手,作價四百九十二萬元,呎價近六千二百元,單位短短四個月內,帳面升值約五十四萬元。新買家於購入單位後,隨即再將單位加價八十八萬元,以五百八十萬元在市場上放售,呎價逾七千三百元,較買入價高出近一成八。

有區內地產代理表示,該屋苑內同類型而且景觀相若的單位,現時市價約售六百萬元左右。換言之,單位現叫價僅較市價低百分之三。代理又指,一般凶宅的成交價會比市價低兩成,但隨著近年樓市熾熱,加上人們對凶宅的接受程度上升,不少凶宅成交價與市價的差幅已經大大收窄到介乎一成至兩成之間,但上述低市價百分之三的叫價仍然相當進取,屬市場少見。不過,即使未能轉售,將單位放租亦為不錯的選擇。

消息更稱,該名新買家過去兩個多月內在區內密密睇樓,惟一直未能遇上筍盤,見上述單位叫價較低,主動跟業主議價,當時業主叫價五百一十萬元,經多次議價之後,業主態度軟化,願意減至四百九十二萬。

即使未轉手亦可出租

消息人士又指,促成上述交易的地產代理,曾多番提醒該名買家物業屬凶宅,更不斷向他推介區內其他單位,但該名買家認為單位售價便宜,最終仍然「扑槌」購入,起初更向代理聲稱有機會遷往該單位自住,但隨後就馬上將物業放盤。

據了解,案發於二○○六年九月中,當時一名年近五十歲,懷疑患有抑鬱症    的婦人,早上在上址的一個房間內攀窗墮樓,倒斃大廈對開花槽。

學者:炒凶宅屬「水尾」

Real Estate

經濟學者關焯照認為,連「另類物業」都成為短炒家目標,反映市場已經到達「水尾」地步,炒家炒無可炒,需要物色其他成本較低的物業。雖然凶宅都不獲銀行承按,但由於價錢較市價低,如果用作炒賣,在市場筍盤短缺之下,仍然有獲利空間,由此可見,現時投資者入市多以短線持有為目標,心態上都不敢長時間持貨。

關氏形容,凶宅炒賣是一種「市場病態」,九七年樓市狂熱的時候,亦曾有凶宅炒賣的情況出現,只是當時市場沒有留意。而月前市場錄得幾宗公屋、居屋的炒賣個案,亦是「水尾」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