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9

欺騙的種子 作者專訪 傑佛瑞‧史密斯: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

《欺騙的種子》作者專訪 傑佛瑞‧史密斯:沒有安全的基改作物
本報2012年4月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
Book Info

台灣民眾生活周遭的豆類、玉米製品,超過一半是基改作物。《欺騙的種子》一書揭露跨國生物科技公司為了獨佔種子市場,在基因改造技術十分不穩定情況下,硬是透過官僚體系做出有利企業卻不見得符合民眾福祉決定的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接受專訪時指出,目前沒有安全的基改食品,民眾應立即避吃基改食品。



http://www.facebook.com/nogmo1
http://www.facebook.com/nogmo2

基因改造技術不穩定


史密斯8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目前的科技技術充滿不確定性,無法生產安全的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基因改造有機體),有太多案例顯示,即使過程中放入好的基因,卻得出有害的結果,讓人不得不謹慎面對這個事實。


他不反對在實驗室研究基因改造,或許假以時日會成功,但把不成熟的產品餵食給大眾,基因釋放到大自然,是十分危險而不負責任,更將造成大自然不可逆的情境。


他建議,立即避吃GMO食物、了解GMO食品所造成的危險,以及教育政府、農民或一般人,這個簡單的公式,在歐洲以及美國,都曾成功的影響食品供應體系。


要求基改食品標示


史密斯成立了「責任科技機構」(The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教育數百萬人懂得如何避開GMO食物,有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要求基改食品標示。


美國有20多個州要求立法強制基改食品標示,上個月他在康乃狄克州以及上周在佛蒙特州州議員的記者會推動這個法案,這幾天他得到很多迴響,多位議員提案要求立法;3月27日上百萬的簽名、55位參議員寫信給聯邦政府,要求GMO食品標示要求標示;加州這個月有850,000個簽名,希望11月將此案付諸公投決定。


在美國有高達90%以上的民眾都支持基改食品標示,有53-58%民眾表示,在基改食品標示後,會選擇非基改作物,但傑佛瑞‧史密斯認為只要有5%的民眾積極表達拒買GMO食品,就可以讓大廠商知道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利益,而放棄供應GMO食品。


台灣基改食品標示陷阱多


史密斯說他正在尋找解決問題的一個施力點,能如《欺騙的種子》第一章所述,當英國科學院解除了阿帕‧普茲泰的封口令,讓他道出基因改造作物之不確定性後,歐洲在短短十周就把GMO趕出去。


而台灣仍有大部分民眾不曉得基改食品就在身邊。台灣大豆以及玉米包裝製品要求含有5%以上基改作物,必須標示,醬油、大豆沙拉油則不需要;未標示為非基改者,仍有極高比例含有基改作物,因此,這兩種作物製品,只有選擇有機或標示為非基改的包裝食品;而散裝製品沒有標示,只能要求廠商自願性標示。


反基改阻力大


除了標示,消費者也必須知道基改食品是怎麼回事,依據傑佛瑞‧史密斯的經驗,民眾知道之後,往往都會想知道更多,甚至改變態度。責任科技機構即曾透過讓美國民眾了解癌症風險和喝了注射牛隻生長激素的牛奶之間的關聯,因為這些積極的行動,讓民眾覺醒,也促成沃爾瑪、星巴克等大型連鎖企業不再使用注射牛隻成長激素的牛奶。而這只是對抗GMO食品帝國的一個成功案例。


傑佛瑞‧史密斯指出,1999年生物科技公司連續5年,每年花了5000萬美元,要讓美國民眾認為基改是好的,可以餵飽全世界,也控制主流媒體為其發聲。而關注這個議題的人則以各種藉口將其邊緣化,因此他們必須努力對抗生物科技公司加諸於其上的偏見。


相對於這股龐大的力量,GMO相關的教育經費少,相關的科學研究也會遭到攻擊或被抽走,這使得科學家只能保持沉默或處於缺乏研究經費的狀態。


傑佛瑞‧史密斯從台灣瘦肉精事件看到台灣人民的覺醒,民眾察覺到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檢驗是有問題、無法信任時,將有助於解決美國食品制度結構性問題。


台灣應趁早移除基改食品


傑佛瑞‧史密斯認為台灣目前只有兩種基改作物,基改大豆佔80%以上,基改玉米則約在50-60%之間,這兩種都用於食品以及動物飼料,他建議可以先要求從食品中移除基改作物。至於吃基改飼料長大的牛或豬會不會透過食物鏈造成影響,他表示,美國FDA有一份尚未揭露的報告指出,人吃了或喝了以基改作物飼養的牛生產的肉或奶,有特定的健康風險,但這項結果尚未進一步評估。


據責任科技機構訪談過的一些家禽類的專家以及農夫指出,當飼料從基改作物改為非基改作物時,動物的整體健康就大幅度提升,不但生育率提高、死亡率下降,生病的比例也降低。


目前他正在製作一部影片,片中許多醫師態度堅決的告訴病人不要再吃GMO,甚至將此建議列入處方的一部分;這些醫師表示,往往停吃GMO食品後,健康就明顯改善。他們也指出,GMO食品無論對於實驗室裡的小白鼠、集約農場的豬、牛,以及人類造成的問題是一樣的。


而機構也將以保護孩子最有力的母親為目標,教導他們如何讓孩子避開GMO食品。


不同層面的論述,透過不同網絡,例如醫療、環境以及佛教團體分享,當人民了解基改食品的問題有所行動時,供應商不再供應這些食物,並將影響政策決定。


《欺騙的種子》將科學研究用故事說出來

在《欺騙的種子》第7章所述,幾位勇於揭露基改作物真相的媒體記者、作家,都慘遭革職或排擠的面運,傑佛瑞‧史密斯在寫作本書時,十分保密,成書之後,雖曾有出版社洽談,他也拒絕。在他之前就曾發生案例,出版社到最後迫於來自孟山都的壓力而無法出版。等到此書完成、出版時,孟山都已無法阻撓。這本書在整體書市雖屬小眾,卻是討論GMO書籍中算得上賣得好。


傑佛瑞‧史密斯注意到孟山都對本書採取慣用的伎倆,當作沒這回事、不做任何回應,若有人問起,他們則表示沒有讀過或說「我們相信史密斯先生的說法無法改變FDA的決定」。


本書出版於2003年,台灣出版社臉譜是透過美國友人引線,得以出版。傑佛瑞‧史密斯說自己在16年前讀到一份談論基因改造的科學論文,開始關心基因改造對人體的影響。這篇論文提到生物科技的不確定性有多高,一旦釋出,將造成基因庫污染不可逆、無法恢復的困境。


他深知科學論文艱澀難很難讓一般讀者咀嚼吸收,他也承認GMO很難懂,使得一般民眾消極以對,這也讓企業趁機而入,影響科學家以及政府做成符合企業利益的決定。因此,他期待透過大量論文的收集閱讀以及訪談科學家,將這些難懂的科學論文以通俗有趣的故事型態書寫,讓一般民眾得以了解。他關注的是資訊的揭露,唯有讓民眾完全理解才有辦法做出最好的選擇,整體社會也才能做出對的選擇。

欺騙的種子作者 宜蘭推崇有機

欺騙的種子作者 宜蘭推崇有機
中央社 – 2012年4月9日 


反對基因改造、出版「欺騙的種子」Book Info(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9日電)反對基因改造、出版「欺騙的種子」的作者傑佛瑞•史密斯,今天訪問正在宜蘭推動有機生活與非基因改造運動的仰山文教基金會,推崇基金會的作法符合國際潮流。


由前行政院長游錫(方方土)創辦的仰山文教基金會,近日積極關心綠色生活,在宜蘭推動有機生活與非基因改造運動。「欺騙的種子」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Smith)近日訪台,透過台灣出版社了解後,今天拜訪仰山文教基金會,與游錫(方方土)分享「綠色生活」推動工作與基因改造作物的害處。



http://www.facebook.com/nogmo1
http://www.facebook.com/nogmo2



游錫(方方土)說,非基因改造作物與有機農業息息相關,仰山文教基金會積極鼓勵民間相關單位與基層農民,推動有機生活,要讓宜蘭縣成為有機生產縣市,「有機台灣要從宜蘭出發」。


史密斯表示,基改作物會造成環境及土壤汙染、影響生態、傷害人體健康;相關資料顯示,基改作物無益於人類或提高作物養分,仰山文教基金會與宜蘭當地投入非基改與有機運動,符合國際潮流。1010409


(基金會提供)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傳真 101年4月9日

Siang Pure Oil 泰國上標油

Siang Pure Oil 泰國上標油
成份: Menthol薄荷冰、Cinnamon肉桂、Peppermint Oil薄荷油、Clove丁香、Camphor樟腦


Buy from amazon.com
Buy from eBay


facebook page
http://www.chiufat.com.hk/product_01a.html
http://www.chiufat.com.hk/contactus.html
http://www.yydsc.com/html/56856.shtml
http://www.3herbal.com/th224.htm



上標油 
公元1936年,中國著名中醫師陳龍容先生隨著大批同胞由中國大陸移居至泰國,他眼見當時新移民生活困苦,醫藥缺乏,決定用其醫學專長行醫煉藥。他堅持採用中國傳統醫術及配方,煉成其獨特藥油贈送給當時求診之病人,深得人民信賴。當時一位年青人名韋炳書,為人勤奮好學,深得陳醫師寵愛,決收其為徒,時移勢易,徒兒韋炳書不負陳龍容醫師所望,將其藥油精心提煉成為現時藥業界所認同之上藥 --- 上標油


Siang Pure Oil
In 1936, a well-know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practician Mr. Chan Leng Yong immigrated to Thailand in a major emigration wave. Seeing a scarcity of basic needs as wall as medicine for the new immigrants, Mr. Chan decided to continue practicing medicine and producing his own pharmaceuticals. He persisted in adop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methods and formulas culminating in a unique medicinal oil to give away to his patients. He became much trusted in the community. There was a young man by the name of Boonchua Eiampikul who was both hard-working eager to learn. He won the favor of Master Chan and became a student. As time went by, Boonchua lived up to his master’s expectations and refined the medicinal oil to the present from of “Siang Pure Oil”, a top-quality product recognized by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