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8

頸椎病手法整復治療探析

 頸椎病手法整復治療探析

王海光

(澳州悉尼大學草本研究教育中心主席)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它是由于慢性勞損、外傷或老年性脊椎退行性變導致頸椎間盆退變,以及繼發性骨質增生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致使頸段血管、頸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等繼發性損害而引起的一組臨床症候群。本病雖屬于以退行性變為主的疾患,但與多種因素有關。由于其解剖特點擔負著頭部的頻繁活動,又是上肢、肩背部、頸部的負重、運動的中軸支柱,全身神經沿頸椎管內上行下達地傳導,顱腦的血氧供應由頸動脈、椎動脈輸送,頸交感神經支配顱腦、五官、上肢的血管、腺體分泌、心律調節等。所以,頸部手法直接與上述器官或功能有關,選用手法治療必須緊慎,切勿在頸椎病中泛用手法,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事故發生。為了說明頸椎病手法選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結合本人在澳大利亞進行巡迴教授與臨証的經驗,特作如下論述,供同道參考。

1 頸椎的解剖特點

正常人的頸部有7個頸椎、6個椎間盆、枕環關節、環樞關節、鈎椎關節和後關節、8對頸神經和部份第一胸神經。

1.1  頸1(寰椎)、頸2(框椎)、頸7(隆椎)的結構特殊,與普通頸椎有所差異故稱「特殊頸椎」。頸椎與顱骨連接主要為寰枕關節、寰樞關節。頸部旋轉運動雖有各關節參與,但活動量的一半由頸1-2完成。

1.2  頸部椎間盆只有6個,躭骨與頸1、頸1與頸2的椎間無椎間盆和椎間孔,故第1、2對頸神經根得不到椎間孔的保護,易受外傷。因無椎間孔,故頸1-2無椎間孔壓迫症狀。

1.3  普通頸椎(頸3-7)之間有椎間盆、椎間孔。若椎間盆萎縮退變、椎間隙變窄、暴力使頭頸突然扭轉等,可引起椎體滑脫、椎間孔變窄,從而產生神經根壓迫症狀。

1.4  頸椎正常活動度:前屈35-45゜;後仰35-45゜;左、右側彎40-45゜;左、右旋轉60-80゜。 

2 頸椎病好發部位與生物力學的關係

2.1  頸椎在仰伸狀態下X光片顯示:頸2與頸7後緣的垂直力線,交叉於頸4-5間隙,說明此部位承受之壓力與扭曲最大。

2.2  頸椎前屈狀態下X光片顯示:頸2與頸7後緣的垂直力線,交叉於頸5-6間隙線。說明長期低頭工作者,此處最易受損、形成骨贅、退變等。

2.3  臨床統計學說明:病變(勞損、骨刺)以頸5-6(第6頸神經通過)最多;其次為頸4-5(第5頸神經通過)、頸6-7(第7頸神通過)。   

3 神經根在不同部位受壓的臨床病象

3.1  頸4-5 (第5頸神經):疼痛自頸向前胸、上臂外側放射,三角肌區與上臂外側麻痹,肱二頭肌、肱橈肌膫反射消失或減退。。

3.2  頸5-6 (第6頸神經):疼痛自頸向前胸、肩胛、上臂、前臂外側放射。拇指、食指麻木,肱二頭肌反射消失與減退。

3.3  頸6-7 (第7頸神經):疼痛自頸向前胸、肩胛、前臂、腕的背側放射。食指、中指麻木,肱三頭肌反射消失或減弱。

3.4  頸7-胸1 (第8頸神經):疼痛自頸向前胸、肩胛、上臂、前臂內側放射。小指、無名指麻木,中指偶及麻木,肱三頭肌反射減弱或消失。

4 頸椎病手法治療探析

筆者在澳洲對頸椎病的探研30餘載。從漫長的臨床研究中總結出針對疾病的不同特點,靈活選用兩種常用而有效的手法,現分述如下。  

4.1  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此為中國中醫科學院馮天有醫生,從民間手法中整理創立的手法,被當年周恩來總理稱之為「新醫正骨法」。其特點是患者坐位,可單人或雙人操作,以被動旋板患者頸椎,使棘突恢復至正中軸線。臨証中以頸椎後關節突錯位療效最佳;鈎突錯位的復位手法療效較弱。

4.2  臥位整脊手法:這是廣州陸軍總醫院龍層花醫生所創,病人臥位,對頸椎不同的關節錯位採取不同的手法,具有頸肩部肌肉鬆弛,手法輕巧,病人易接受的優點。本法針對環樞關節錯位、頸1、頸2後關節錯位,選取仰頭搖正法;針對頸2-7後關節錯位,選取低頭搖正法;針對頸2-7鈎突關節錯位,選用側頭搖正法。

手法整復臨証體會:手法是整復調節頸椎的內在平衡,使之回復到正常的解剖狀態。但是,手法復位未對脊椎的外平衡給予調整。所以,筆者主張在頸椎手法整復前,應給予「頜枕牽引」,使頸肩軟組織牽拉放鬆,調節頸椎的外平衡。構成頸椎外平衡的軟組織有:頸前、後縱韌帶,棘間韌帶,橫突間韌帶,黃韌帶,棘上韌帶,環齒韌帶,齒狀韌帶,關節滑膜,斜角肌等。這些軟組織牽附於椎體、橫突、棘突、椎板、後關節突、硬膜上面,構成了椎體前後、左右各方向的平衡力,使脊椎維持於一個生理狀態。因頸椎病是一個慢性病,各軟組織積累性勞損,長時間後彈性減弱,力量不對稱,造成了生理曲度、椎體順列的改變,引起椎體錯位,甚至脫位。頜枕牽引通過長期有規律的對頸部各軟組織向同一方向牽拉,使之達到平衡,再結合手法整復,進一步調整頸椎的內、外平衡,使移位的椎體穩定於正常狀態。總之,應重視頸部牽引與手法復位相結合,才能達到調整頸椎的內外平衡,加上日常生活中注意頭頸部姿勢,則頸椎病可避免復發。

5 手法治療的禁忌証

頸椎是人體諸組織中結構最為巧妙的部位之一,由於其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任何粗暴的動作(重手法推拿),盡管較為罕見,均有可能使患者突然出現神經症狀,甚至完全癱瘓,亦可立即死亡。所以,任何手法的選擇,均應符合頸椎的生理解剖學基礎。。為了提高療效,避免事故發生,應嚴格遵循以下手法治療禁忌証。

5.1  診斷不明,難以除外椎管內腫瘤等病變者:應重視中醫的四診,尤以詳細查詢病史,若兩側肢體對稱、進行性痙攣性癱瘓,且感覺缺失,病變節段神經根痛等痰瘀實証者,應警惕!

5.2  椎管發育性狹窄或頸椎畸形者。(常規X光片診斷)

 5.3  以脊椎受壓症狀為主者:骨源性頸椎病(中央型)的骨刺位於椎體後方中部,使脊髓前方及其血管受壓,引起運動障礙為主的一系列症狀。此類型最怕屈頸動作,可使症狀加重,若突然前屈,輕者可使下肢呈觸電感;重者則損傷脊髓前動脈和四肢癱瘓。

5.4  頸椎椎管有破壞性病變者(創傷、癌症等)。

5.5  椎動脈型頸椎病,有典型椎動脈缺血症狀者:其發作與頸旋轉、側彎有關,X光片顯示鈎突明顯增生者,切勿應用手法突然轉頸及側彎,防止與避免頭頸部受傷。若反覆發作影響工作者,以手術為宜。

5.6  椎動脈—神經根型,此型多因鈎椎關節病變範圍廣泛,脊神經根與椎動脈兩者同時受累,且多較嚴重。

5.7  伴有頸椎骨折、脫位或其他損傷者。

5.8  後縱韌帶鈣化者:過去認為日本人特有的韌帶骨化,中國人也非少見,本人在臨証中,也發現香港有此類病例。因後縱韌帶鈣化,可造成椎管狹窄,易傷及脊髓。

5.9 全身或咽、喉、頸、枕有急、慢性炎症者。大量臨床病例表明,當咽喉及頸部有急性或慢性感染時,甚易透發頸椎病,使病情加重。尤以 兒童絕大多數自發性頸1、2脫位者,每與咽喉及頸部炎症誘發有關(因炎症破壞了局部完整與穩定性)。

參考文獻:

[1] 魏征. 頸椎綜合征.脊椎病因治療學. 商務印書館出版. 1987:158-175

[2] 李恩. 頸椎綜合征. 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全書. 中國古籍出版社. 2003:1971-1973

[3] 趙定麟等. 脊椎頸段的解剖與生物力學特點. 頸椎病.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1988:1-43

[4] 謝永立. 頸椎病治療方法探究. 中醫雜誌. 增刊. 2004:112-113